欢迎您访问龙泉市政府网!今天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划计划>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龙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002656097-03-2005-0001 生成时间:2005-03-30 发布机构: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百亿富民工程”,创新办法,破解难题,积极有为,狠抓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0.4 %、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4.2%;财政总收入1.7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9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17.1% 和19.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5亿元,增长13.2%;外贸自营出口总额3664万美元,增长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62元,分别增长8%和6.7%。


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工业是龙泉发展的“第一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化,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努力构建工业发展平台,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市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累计1536亩,入园企业213家,实现产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40%。五金空调汽配、竹木制品和青瓷宝剑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五金空调汽配实现产值4.5亿元,增长32.4%。规模企业80家,实现产值15.17亿元,增长20.7%。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完成技改投入3.5亿元。努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全年引进项目37个,实际到位资金2.1亿元。“山海协作”进一步密切,全年共签订合作项目10个,合同利用市外资金1.7亿元。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6.82亿元,增长48.6%,其中生产企业自营出口1336万美元,增长108%。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89亿元,比上年增长7.0%。出台切实有效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0.35万亩,粮食总产量10.49万吨,确保了粮食安全。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仿原木黑木耳突破2000万袋,新增优质名茶1000亩,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增至10个,制订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7个,累计建成毛竹高效示范基地2万亩、笋竹两用林基地23万亩,实现竹业总产值4.3亿元。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累计14家,600万元以上农业企业实现年销售额4.3亿元。认真实施品牌战略,组织20多家企业参加上海、杭州、温州等农业博览会,共有4个农产品获得金奖。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60万元,分别增长34%和37%。凤阳山生态旅游规划得到了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成功举办“龙泉论剑”暨浙江省第四届凤阳山登山节,组织“金庸先生龙泉行”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龙泉知名度。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完成《龙泉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瓯江源头区域入选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房地产业开发势头良好,全年施工面积17.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4万平方米。金融运行基本平稳,至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3.9亿元,比年初减少6677万元,贷款余额20.1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5%,比上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民间借贷和企业直接融资进一步活跃。保险、运输、邮电通讯、社会中介等公共服务业稳步发展。


基础设施继续完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适度调整,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百亿富民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总投资4.6亿元,其中,丽龙高速公路龙泉段完成2.7亿元,累计完成7.4亿元;“千里乡村康庄工程”完成投资1.5亿元,完成665公里,新增等级公路行政村61个;53省道龙泉至木岱口段、安豫线大赛至豫章段等公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全面开展新一轮《龙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拉开城区基本框架。剑川大桥、剑川大道、城市防洪工程、行政中心大楼、老年福利中心、法院审判综合大楼、香溢大酒店等工程有序推进。留槎洲水上公园、九姑山森林公园、移动大楼等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城区电网改造、大沙35KV、住龙35KV输变电工程进展顺利,均溪三级、岩樟溪等电站建设稳步推进。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万人下山脱贫”、“十万农民饮用水”、“十万农民培训”和“千库保安”等工程,1个省级示范村和3个丽水市级示范村通过验收,新建续建下山脱贫小区10个、下山脱贫点22个,完成天堂山、大汪、福源等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解决了1.7万名农民的饮用水问题,整治河道12.7公里。滩坑移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2000名移民对接复核工作,鱼种场和良种场政策处理工作基本完成,河村大桥、河村小学、供水管网和“三通一平”等公建项目顺利推进,移民建房工作全面启动。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企业改制,列入丽水市统计范围的127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共有122家完成改制。综合预算内外资金,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土地市场运作,全面推进征地“区片综合价”。建立国有资产营运公司,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国有资源配置,成功盘活了一批闲置房产和闲置工业用地。农村信用社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进一步完善。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入学率达91.2%,初升高比例为80.2%,初中段适龄学生入学率为98.0%。校网调整有序推进,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共撤并农村教学点48个。“两高普九”工作稳步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850户,成功举办“红石梁杯”全国女子篮球乙级联赛。“计卫”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积极开展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创建活动,计划生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卫生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扎实推进,获丽水市级“卫生城区”和“文明城市”称号。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扎实开展。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不断深化。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国防、人防、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档案、气象、地方志等工作有了新进展,妇女、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开展“解民忧、暖人心”活动,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大力推进“五保、三无”对象集中供养,供养率达到60.6%。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到74.5%。继续实施“三个一”帮扶活动,结对特困家庭566户,结对特困党员家庭338户,对凤阳山27个毗邻村进行重点帮扶。实施“爱心营养”工程,农村8324名寄宿生每周吃上营养餐。继续开展“贫困助学”和“爱心助学”活动,共筹集助学金200多万元,资助3417位学生就学。实施“小巷工程”,改变城区“脏、乱、差”现象。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17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免费技能培训386名,帮助62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继续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年完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1185人,医疗保险扩面2562人,失业保险扩面276人。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对象为5665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参保人数达300人。继续实施双困家庭“安居工程”。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迅速行动,靠前指挥,及时发放救灾款,努力把直接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尽快恢复灾民的生产生活秩序。


扎实建设“平安龙泉”。全面推广“三诊”制度、“三步调处”机制和“治安联防户长制”,努力构建群防群治的工作网络,全年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13起,调处成功率为95.0%。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继续推行“领导包案”和“领导下访”制度,规范领导信访接待日、督查督办等制度。建立处理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九个专项工作小组,集中解决突出的信访问题。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加大反邪教工作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全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18起,查处各类治安案件2425起。大力开展文化市场和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继续做好动植物检疫检测和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消防等工作。


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年共清理部门文件1270件,取消审批事项114项。实行综合审批、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制度,构建审批服务平台,全年受理审批事项31220项,办结率达99.5%。更加重视依法行政,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效能监察,大力开展“九查九看”和严格执行“五条禁令、三个不准”、“阳光投诉”等活动。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高度重视人大决定、代表议案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和落实,着力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工作情况,高度重视人大提出的“政府举债规模”问题,认真落实人大、政协对“卫生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建议。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开通政府门户网站,扩大人民群众对我市经济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各位代表,需要说明的是,去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土地和资金供应更加趋紧,我们主动适应变化,及时合理调整建设项目,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件大事”已基本完成8件,“剑池科技工业园建设工程”和“城区中山西路改造工程”完成了前期工作。


各位代表,我们深刻认识到,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靠的是中共龙泉市委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市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我们更深切感受到,政府工作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全市人民的支持和努力;政府工作每取得一点成绩,都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龙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一直关心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潜伏着的矛盾:与周边发展较快的县(市)比较,我们的经济总量偏小,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利用外资总量偏小,招商引资的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引进大项目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障碍仍然比较突出。财政支撑能力不强,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压力较大。农民增收成效不够明显,城乡协调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政府转变职能的进度与百姓的要求还有距离,解决难点问题的力度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龙泉发展的关键一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长三角”地区经济增势强劲,合作与交流的领域与空间正在不断拓展和延伸;浙江经济处于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我市一批基础设施将投入使用,多年累积投入的发展潜力将会发挥效用,投资环境日趋优化,民间资本更加活跃,产业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这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加快龙泉发展、建设美好明天的巨大热情。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在抢抓机遇中增创优势,在应对挑战中争取主动,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争取更快更好的发展。


根据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的部署,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丽水市委“三市并举”战略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百亿富民工程”,突出工业强市、旅游兴市两大战略重点,狠抓项目带动、开放推动两大战略举措,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力推进龙泉经济社会的集聚发展。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工业总产值增长15%;农业总产值增长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自营出口总额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5%;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16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在新的一年里,要重点抓好事关龙泉大局和长远发展的“十大工程”:1、交通网络建设工程,2、工业主导产业培育工程,3、生态旅游开发工程,4、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工程,5、城市道路网架建设工程,6、教育校网布局调整工程,7、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工程,8、水电能源及电网建设工程,9、城乡统筹就业工程,10、万人下山脱贫工程。同时,要切实完成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1、规划体系构建,2、滩坑电站移民安置,3、村庄整治,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拆迁周转房建设,6、“爱心营养”、“贫困助学”、“爱心助学”,7、结对帮扶,8、“五保、三无”人员集中供养,9、有线电视网络覆盖扩面,10、农民饮用水。


据上述总体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规划引领集聚发展。强化规划引领,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和要素,产生集聚效应,形成规模优势,尤其是政府性资源要集中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集聚。努力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产业集聚整合、资源集约利用。全力打造工业第一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重点突出市区发展,着力培育市域经济增长极。加快丽龙高速公路(龙泉段)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二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失时机地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的机遇,认真组织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积极争取与省“五大百亿工程”对接,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不失时机地抓住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找准引进外资与激发内力的结合点,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产业分工与经济合作,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力求在抢抓机遇上先人一步,在用好机遇上胜人一筹,努力扩大经济总量。


三是攻坚克难促进发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困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把困难和问题想得多一点、分析得透一点,把对策和措施研究得深一点、准备得充分一点,想方设法化解供地矛盾,千方百计缓解融资压力,全力以赴解决交通瓶颈。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前进中破解难题,努力壮大产业集群,确保重点项目建设。


四是注重协调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分类指导,努力推进错位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努力在统筹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和谐,在和谐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五是提高能力推动发展。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巩固机关效能建设成果,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能力,增强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真抓之势、实干之风,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2005年主要工作任务


按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着重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全局,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积极的举措,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强化规划工作。组织实施“规划年”活动,强化规划意识,完善规划管理,出台《龙泉市中长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做到一切项目都有空间规划定位,每个空间都有具体发展内容,切实做好每一寸土地的规划。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十一五”规划,全面谋划龙泉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规划覆盖面。切实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着手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做深做实各类专项规划。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举措,扎实推进“项目推进年”活动,以项目统揽经济全局,把经济发展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建立项目工作责任制。深入实施“百亿富民工程”,全面对接省“五大百亿”工程,努力争取国债和上级资金补助。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狠抓一批生产性、基础性、主导性项目。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大力引进税源型、增收型项目。建立完善项目专家咨询和评估论证制度,加强项目的动态管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更广泛的投资领域,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开放推动”战略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以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和项目招商为重点,精心谋划招商载体,明确招商方向,力求在招大商、引巨资上有所突破。以工业招商为主攻方向,以旅游招商为重要领域,锁定重点区域招商,更加主动吸纳产业转移。完善考核办法,明确招商引资责任。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完善综合协调和跟踪服务机制,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引进项目的“三率一密度”,切实增进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保持外贸出口平稳较快增长。


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和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快公共财政建设。统一筹划、合理安排政府财力,逐步构建政府“第二预算”,提高政府理财能力。制定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按照“保还贷、保付息、保续建、保重点”的原则,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的管理。发挥国资公司的营运和融资功能,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规范国有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征地和拆迁政策,推进征地工作。健全行政审批制度,建立统一的招投标服务平台。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着力构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引导,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做好科技与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的结合文章,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让创业致富、服务创业成为舆论的主导,让勇于创业、善于创业成为发展的主流,让致富能手、创业人才成为社会的主角,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光荣、纳税光荣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进一步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化城市资源,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平台。


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全力组织交通大会战,把丽龙高速公路(龙泉段)作为现阶段的“第一工程”,确保一期工程在年底简易通车,着手龙庆、龙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完成394公里的千里乡村康庄工程,完成全市352公里的县道砂石路面硬化工程,继续抓好53省道龙泉至木岱口段改造工程、河村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安豫线改建工程,开工建设54省道龙泉至小梅段改善工程、沙潭跨库大桥,争取开工丽龙高速公路大沙连接线工程,着手安仁至道太跨库大桥的前期工作。


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以基础设施引导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提高城市发展支撑能力。继续抓好剑川大道、贤良路东段、公安刑侦技术大楼、老年福利中心等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华楼街道路、江滨南路(江南花园段)建设,着手龙翔路、凤起路市政工程,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不断提升城市功能。继续抓好城市防洪、城北排洪渠等工程建设,努力构建江滨景观带。


加强城市经营管理。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交通秩序整治,加大拆除违法建筑力度,巩固卫生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做好土地收储工作,严格推行经营性土地公开出让,增加政府土地收益。合理安排城市建设时序,最大程度实现城市资源的价值转换。加强城市资源综合开发,激活变现城市资产,注重挖掘广告权、公交线路经营权等无形资产。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建投资渠道。


加快电站电网建设。加强小水电整体规划,有序推进水资源开发。继续抓好岩樟溪一、二级水电站、均溪水电站和井惠口水电站的建设。完成城区至住龙35KV输电线路和大沙35KV输变电工程,完成八都、安仁、查田和住龙等乡镇的变电所改造,架设宏山至遂昌220KV输电线路,做好安仁110KV输变电工程立项工作。


(三)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合力打造工业“第一经济”。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优化集约各类资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化解要素制约,强化工业“第一经济”,努力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业的热潮。


构建发展平台。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加快“一区二园二基地”建设步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以规模化、集约化推进产业集聚,重点抓好市级工业区建设,特别是加快大沙工业区块的开发与建设。以专业化、特色化壮大特色经济区块,重点抓好八都竹产业特色园、安仁玩具特色园和茶丰五金空调汽配生产基地、上垟宝溪八都青瓷生产基地建设。


主攻三大产业。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强化产业规划,优化园区布局,着力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五金空调汽配、竹木制品、青瓷宝剑等三大产业。推进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壮大五金空调汽配业;鼓励精深加工,优化竹木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提升青瓷宝剑业的层次和规模。力争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6亿元。


扶持优势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名优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主的进取意识和扩张意识,鼓励优势企业做强做大,走规模发展之路。建立动态扶持机制,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形成一批成长型骨干企业。着力做大做强若干主业突出、竞争力强、财政贡献大的重点骨干企业,重点扶持浙江佳和矿业有限公司、浙江能福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浙江龙鑫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商讯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骨干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抓好十大重点技改项目。


改善要素供给。严格土地管理,引入退出机制,盘活闲置土地;充分利用闲置校舍、粮食仓库、木材仓库等场地,盘活存量用地;努力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增加现有用地集聚度;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出让方式,根据生产进度和实际情况,分期分批供应工业用地,力争新增工业用地800亩。推进一批标准厂房建设,切实解决部分小规模企业的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完善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奖励政策,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投放。盘活国资,激活民资,努力拓宽筹资渠道。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努力,要求在扶持工业的力度上、服务工业的水平上、招商引资的效果上、工业经济的贡献上都有一个大的提高。


(四)统筹城乡,加大扶持,全力做好“三农”工作。


充分利用龙泉得天独厚的山地优势、生态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稳定粮食生产。重点培育竹业、茶业两大主导产业。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完善奖励办法,健全培育机制,确保建成6万亩高效毛竹林和1万亩茶园。鼓励现有笋竹、茶叶等加工企业走联合协作之路,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积极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主导产业的培育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食用菌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提升食用菌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食用菌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降低木材消耗。继续发展高山蔬菜、名优果业、特色养殖、花卉苗木等优势种养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城郊及重点乡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建设,新增3个以上省级绿色农产品和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制订发布2个以上农业地方标准。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强化市场集散功能,搞活农产品流通。


推进人口内聚外迁。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认真实施“十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900人次,二、三产业农民工培训2100人次。完善职业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扎实推进市区和中心镇的建设,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继续实施“万人下山脱贫”工程,规划下山脱贫934户、3500人。鼓励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加大农村扶持力度。深入实施 “千里乡村康庄工程”、“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十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成省级小康示范村1个,丽水市新农村3个,整治村25个。继续深入实施机关部门挂钩驻村联系制度。做好小梅、安仁供水改造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宝溪、屏南两乡镇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全力做好滩坑电站移民安置工作,确保8月份移民顺利搬迁;进一步加大库区移民的帮扶力度,提高移民生活水平。


(五)突出特色,准确定位,加快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整合旅游资源,掀起旅游热潮。


明确发展重点。围绕“生态、人文、休闲”主题,打造“江浙之巅、剑瓷龙泉”品牌,重点做好“两山一江一城”文章。以凤阳山为龙头,构建生态景观旅游线;以披云山为中心,开辟三江探源旅游线;以瓯江为主轴,串并全市自然人文景观;贯通两山一江,融合剑瓷文化,形成市区旅游集散中心。


加强要素整合。高标准做好《龙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全市旅游业发展。做好凤阳山周边地区的控制规划和披云山旅游开发规划。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档次。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旅游品牌。重视旅游产品开发,加强行业管理,努力提高旅游的产业化水平。


打造“旅游新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突出生态优势,培育“山水古城”;彰显文化特色,建好“文化名城”。做足市区的“游、娱、购、吃、住”文章。切实做好九姑山、凤凰山、棋盘山、河村香樟园、西街历史街区等旅游项目的规划包装和招商开发工作。加快香溢大酒店、国际大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培育旅游龙头。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加快凤阳山开发的政策处理。努力完善凤阳山旅游基础设施,切实做好凤阳山开园工作,加快凤阳山生态旅游开发,以此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强化市场调控,规范土地出让,加大土地市场执法力度,积极引导房地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认真编制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商贸流通主体,促进专业市场建设,提升商贸流通的业态水平。支持邮电通信、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加强会计、法律、咨询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鼓励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房产置换等新兴产业。


(六)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编制普及“十五年”教育发展规划,加大教育投入,做好职业高中、中职校和南秦小学等学校扩建工程,完成56个教学点的撤并任务。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全面完成“两高普九”工作。加强职业教育,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式,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继续实施“爱心营养”、“爱心助学”和“贫困助学”等工程,确保“两个不让”。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卫生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增强公共卫生的监测和疾病控制能力。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做强市区医院,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抓紧开工建设疾控中心,完成安仁、小梅卫生院的基建工程,争取开工市人民医院(一期)改建工程。加大执法力度,保障药品、医疗安全。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整理,弘扬龙泉文化。进一步扩大有线电视的覆盖面,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00户。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积极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发挥网上技术市场作用。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设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类人才队伍。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楼院创建活动,加大城乡基层“双建设、双整治”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继续推进“计卫”合作,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做好村委会换届工作,加强村民自治。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努力增强全民体质。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法制意识。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继续重视人防、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档案、统计、气象、残疾人、地方志等工作。


(七)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人民政府的努力目标。政府必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净增扩面800人,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失业保险费按时足额发放。努力解决国有改制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参保问题,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障办法,稳步推进工伤保险。进一步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00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0人,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400人。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规模企业用工信息库。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切实维护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深入开展“解民忧、暖人心”活动,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出台《龙泉市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健全灾害紧急救援机制。切实抓好“五保、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供养率达到80%。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参保率达到70%。成立“龙泉市慈善总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健全灾害预警机制,提高对各类灾害的防范和赈济能力。继续实施城镇双困家庭安居工程,加快拆迁周转房建设。继续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深入开展“三个一”帮扶活动。


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认真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在治理方面,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快治污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企业的监测和监管。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继续实施百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做好龙泉溪、小梅溪生态河道整治工作,切实加强水源保护区管理。做好松溪弄、竹垟等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在保护方面,鼓励推行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倡导节约型的生产增长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加快“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继续做好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迹地更新2万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重点实施300万亩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抓好瓯江源头区域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在建设方面,按要求建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凤阳山空气质量背景自动监测站。继续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着手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争取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倡导生态文化,美化生活环境。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推进“平安龙泉”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消防工作,努力消除各类事故隐患。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强信访工作。完善“三诊”制度、“三步调处”制度和“治安联防户长制”,建立健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努力形成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食品安全,稳定物价水平。支持国防武装工作,认真做好退伍军人安置和拥军优属工作。加强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大力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社区的创建活动。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围绕“发展、为民”的工作主题,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市委领导,坚决落实市委作出的各项决策。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及时报告工作。主动听取政协的意见与建议,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本着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制度,制定每一项政策、作出每一项决策、每上一个项目,都力求符合实际。完善政府议事规则,落实工作举措,切实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推进高效政府建设。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继续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完善并联审批制度。健全政府管理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规范政府职能,着力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能力。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办好“bet365官方亚洲版”政府门户网站,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推进为民政府建设。牢固树立亲民爱民的施政理念,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强化工作责任制,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形成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实施分类指导,完善对乡镇(街道)、部门的考核评估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杜绝推诿扯皮现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期望解决的事情做起。市政府全体工作人员和公务员,要带着责任去学习,着力提高解决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带着使命促发展,把本领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


推进清廉政府建设。建立统一招投标中心,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制度,规范权力运行,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深化政务公开,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机制,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力度。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加快龙泉发展需要我们奋力拼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更需要我们精诚团结、扎实工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龙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狠抓落实,统筹发展,为百姓的幸福生活,为龙泉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使用帮助   |    隐私保护   |    郑重声明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322200  浙ICP备13024068号
技术支持:浙江红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议IE8,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网站标识码:3311810001

浙公网安备 33118102000123号